新闻
首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一边是珠光宝气的金银饰品、翡翠水晶;一边是乡土味浓的毛竹根雕、龙虾蟹篓。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昨起正式向观众开放。占地超过11000平方米的共计八个展厅里,汇集了约千件当代工艺珍品。它们中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也有陶瓷、金属工艺、漆器、织绣和传统工艺家具。“称得上是近年来国内顶级工艺品的一次大检阅。”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吕品田介绍说。
翡翠“含香聚瑞”首亮相
根据艺术门类划分的八个展厅里的艺术品均为领域内代表人物的作品。诸如织绣艺术厅里常莎娜制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苏绣《花卉四扇屏风》;漆器展厅里漆画领军人物乔十光完成于2008年的漆画作品《澜沧江畔》。
翡翠玉雕“含香聚瑞”花熏
玉、牙雕艺术厅是所有展厅里人气最旺的一个,只因为这里的“宝贝”最集中。既有象牙雕出的“刘海戏金蟾”、和田玉做成的“荷塘月色”,以及珊瑚制作的“龙行天下”和翡翠打造的“春江花月夜”。其中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国宝级翡翠玉雕“含香聚瑞”花薰成为此次双年展的重头戏。
“不过由于材质稀有,工匠师必须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艺术批评家郭小川前不久联合清华大学一些专家做了个珍稀材料保护性开发的研讨会。他认为其实任何工艺品动手制作前都要反复计算好最佳路径。
最“年长”刺绣近五旬
织绣艺术厅几乎容纳了国内所有的刺绣门类。湘绣、杭绣、苏绣、蜀绣,各有各的技法,却同样五彩缤纷。名为《蝴蝶妈妈的故事》的蚕丝底绣,是展厅里最“年长”的一件作品。它由贵州民间艺人吴通英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时她尚不足20岁。同样来自贵阳的马俐则带来了刺绣《拦门酒》。她告诉记者,自己与父亲马正荣这些年始终征集、保存贵州地区的工艺美术品。原来,伴随西部大开发,很多珍贵的民族服饰和古老的背扇都被国内外收藏者低价买走,为了不至于让这些珍贵的遗产中断传承,他们经常转悠到深山老林里查明情况,边向老乡学习边自己动手做。“希望以后交通便利了,大山里的工艺品也能畅通地进入京城。”
檀香木沙发显中和之道
家具艺术厅以中老年参观者居多。“以前一直以为只有皮制的才能称为沙发,原来檀香木也可以做成沙发。”马延良老先生在一款名为越南黄花梨镶紫檀座屏前连连感叹,“座椅、茶几底座都呈现为曲线,椅背上还有清晰的太极图案。的确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和之道。”金属艺术厅里珠光宝气。首饰柜台里有加官晋爵烧蓝锁、传统礼教锁;苗族银饰和侗族银项圈与铜胎掐丝珐琅交相辉映。
来自云南的寸发标则送来好几件錾刻作品,他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将自己成功的秘诀归为“画画”,出生农家的他从小就爱在地面涂鸦。
“我们这一代在教学上除了临摹传统以外,还坚持写生。现在不少人单纯依靠照相、电脑,不再画画。没有那个基本功,仅有技艺,临摹得再好,但造型从哪儿来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莎娜希望年轻的工艺师们多多画画写生。
紫砂壶大师作品集中呈现
来自广东佛山的工艺师几乎承揽了陶瓷艺术厅内所有石湾陶塑,而最吸引观众的依然是赫赫有名的钧瓷、汝瓷和景泰蓝。“钧窑有一千年历史了,陶工创造了在铁的元素里面,先还原出铜,让它出现红色。而真正原理是改革开放后,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的陶瓷仪器把钧窑原理找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张守智认为,民间工艺品的传承、创新同样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粗制滥造的反智化创作都是错误的。”
展厅里,紫砂大师吕尧臣一把名为“天外有天”的宜兴紫砂壶的中央,一只青蛙蹲坐其间;顾绍培的紫砂壶得名“天方地圆”;堵江华索性给茶壶取名“自强不息壶”。“工艺品好看实用当然重要,但还要承载一定哲学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艺术设计系郑宏奎教授说。(来源:北京日报)
(好展会网 艺术品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