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张燕生:金融危机形势下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
【好展会网 更多商业贸易专题】
<p></p>
<p align="center" style="font-size: 12px"><img src="http://i1.sinaimg.cn/hs/biz/hd/2009-05-24/U3422P62T482D3852F18805DT20090524144835.jpg" style="border-right: #000 1px solid; border-top: #000 1px solid; border-left: #000 1px solid; border-bottom: #000 1px solid" alt="" /><br />
图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p>
<p> 因此从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根据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今年的研究形势有可能在没有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情况下,我们的1.18万亿在今年的投资正好抵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影响,也就是根据我们的计算,我们做了3个方案,我们的计算表明,美国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可能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是1.5%1.7%,这个正好为我们的4万亿在今年现有的经济刺激所抵消。因此,今年能不能能够保8%,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今年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以及政府在今年有可能出台的新的经济刺激的措施,但是目前为什么我很担心今年会不会在下半年出现复苏的基础不稳,产生在下半年掉头的可能性,原因也就是目前1.18万亿带动4万亿的地方和社会的投资,在今明两年我们面临地方的财政状况不好,所产生的地方投资的力度上不去,到今年的3月底,审计署对18个省的中央和地方投资资金的到位率的审计情况来看,中央资金的到位率是94%,地方只有18%,所以地方和中央配套的钱从哪来?这是今年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p>
<p> 另一方面,民间投资的预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改变,这个问题怎么办?这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今年地方和社会资本的投资。</p>
<p> 另一方面是消费,我们知道目前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季度消费的贡献是4%,投资的贡献是2%,进出口的贡献是负的0.2%,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很担心,说下半年2000多万农民工如果再找不到工作怎么办?610万大学生如果相当一部分没有如期就业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会对我们今年下半年的就业形势和消费形势产生影响,包括我们不能够低估这次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就业存量的影响,根据我们在珠三角的调研,光是港商,我们和香港特级政府共同在调研中,估计可能要影响1万家,一家300人,就要影响300个就业岗位,如果加上配套的民营企业,仅仅是珠三角,就这一项对就业的影响都是很大的。</p>
<p> 第三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下一步的措施。</p>
<p> 下一步的措施从中长期看,改革开放30年,未来我们中长期可能会出现三个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个人估计可能会使未来的15年会出现三个过渡。</p>
<p> 第一个过渡:未来的15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能会基本转移完毕。那么,基本转移完毕,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的体系,就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结构性的变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它会使我们现在巨额的贸易顺差会持续减少,会使我们现在的持续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会出现持续的下降。这个是未来的15年可能会出现的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也就是我们的前30年,我们的贸易顺差中间有一半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中间外资占比基本上是占80%,而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国际资本和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结合,如果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那么这个加工贸易体系会不会出现大规模对外转移,这个是很有可能出现,比如印度,印度的人均GDP大致上是我们的1/3,印度年轻的劳动力未来可能是我们的1倍,如果在未来的15年,印度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大的改变,那么加工贸易的生产体系用农民工的贸易方式就可能会发生转移。这个转移以后,我们巨额的贸易顺差没有了,这个时候下一步中国的贸易和中国的经济的结构会发生一个大的转换,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未来15年可能出现的一个变化。</p>
<p> 第二个变化: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15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由前30年的魔法驱动转向今后的创新驱动的新的增长模式。最近,我们的研究人员,以及我们的一些学者们,现在越来越从计量的角度发现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自主创新经济体系和模式过渡的阶段。</p>
<p> 第三个长期的变化: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的15年会从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型的体制和战略向经济国际化的体制和战略的过渡,也就是说未来的15年,我们的产品的国际化,我们的产业的国际化,我们资本的国际化,和我们人才国际化,在未来的15年,将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国家的一个基本的战略,会转向我们叫做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新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讲,下一步重点是要扩大城乡的最终消费的需求,这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它的着力点主要是四个:</p>
<p> 1、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上进行改革,来扩大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p>
<p> 2、进行增强个人消费信贷和信用消费在整个城乡最终消费中间的比重,我们经常讲的车贷、房贷、助学贷、个人消费的小大。从98年开始到现在个人消费的征信体系已经基本建成,这个部分的发展在下一步来讲,它会对消费的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p>
<p> 3、社会保障。</p>
<p> 4、消费的秩序和环境。</p>
<p> 第二个问题,扩大投资。扩大投资的核心问题,怎么能够在增加政府投资和减少税收方面有一个好的权衡,因为我们知道,这次扩大投资,其中包括今明两年政府投资要增加1.18万亿,另外一项措施也就是减税5千亿,这两项政策,减税的政策效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它要好于政府的投资,因此,如何能够解决政府投资的效率问题,同时能够减税让利给企业,创造一个低税负的环境,这个对下一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p>
<p> 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目前来看主要存在四个问题:</p>
<p> ①现在从银行体系来看,我们缺少专门和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中小银行体系。</p>
<p> ②我们缺少财政参与,财政和银行共同分担风险和责任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p>
<p> ③我们现在缺少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p>
<p> ④缺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包括贸易融资,也包括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的金融和保险。这次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我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保险存在着政策性手段不足,过渡商业化的倾向。</p>
<p> 第三个怎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下一步怎么能够更有效的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这个方面,能够做出更大的努力。</p>
<p> 另一方面,要稳定外需,稳定外需从目前来讲,一个争论比较大的问题,也就是外贸依存度比较高,在这个地方,我们会发现,世界前4个经济大国,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06年的数据是66%,美国的外依存度是22.4%,日本的外贸依存度是28.2%,德国的外贸依存度是69.6%。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显著高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低于德国,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德国的外贸依存度比我们高?但是德国与全球的贸易摩擦小,很少有国家说,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原因很简单,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主要是高在区内的贸易,区内的投资,也就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内部贸易,因此贸易摩擦很小。而我们的外贸依存度最终消费市场主要是欧美,因此,下一步如何能够把我们的产品从主要依赖欧美市场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贸易,本地区的消费,这个我认为是下一步我们要下力去做的工作。</p>
<p> 另一方面,中国的外贸依存度66%有一半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本地的增值率是很低的,因此一半是加工贸易所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实际上是高估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因此对下一步来讲,中国的稳定外需的策略,并不是要缩小我们的贸易,而应该是进一步的扩大我们的对外贸易。</p>
<p> 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订单。怎么办?刚才有人讲,能不能够内销,什么是贸易?当一个企业产品卖给国内市场,当我要卖给国外市场的时候,这个贸易的产品是我国内市场的一个增量,因此贸易的定价零界点可以设在固定点上,国内的贸易是一个减量,这个对我们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也就是,我们企业经常讲的渠道是王,因此,我们过去更多的考虑是如何把过剩产能通过走出去,派驻到国外,下一步如何真正的建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国际营销体系,是我们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建立起我们自己产品的渠道和营销渠道。我们在国外所建立起来的境外的经贸合作区,过去主要是生产,今后主要是建立我们在不同市场区的渠道。</p>
<p> 我最后说一句话,也就是创新对企业是本。但是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93%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投入,我们的研发产出发明专利主要是集中在少数央企和少数技术型企业,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的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创性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环境基本上不能够支撑自主创新,这个问题下一步怎么办?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题目。谢谢大家!</p>
<p> 主持人:感谢张所长的精彩演讲。接下来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女士为我们做主题演讲。任所长是中国流通经济领域经过大将,兼任中国商务部特聘专家,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等职,诸多与零售市场相关的中央政策中都有她的研究心血所在,而她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深入企业一线,同时多方汲取海外市场的经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无数的专业营养,下面让我们聆听她给当下零售商指出的发展之路。有请任所长,她演讲的题目是当前新形势下,零售商的发展环境与应对之策。大家欢迎!</p>
(好展会网 更多商业贸易专题 )
(好展会网 更多商业贸易专题 )
免责申明:1.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
2.信息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对信息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做任何保证。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删除,联系方式qq:211973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