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
城市如何建立和完善会展经济发展环境
【好展会网】
没有“一” 何来“九”<br><br> “会展经济”从陌生的印刷体概念,演变为城市市长们甚至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词汇,只用了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大连服装节为代表的大型节庆活动,直观地将“会展”概念普及开来,让很多城市跃跃欲试,一轮“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办节、办会运动高潮从此发端。而展览会随着节庆活动的升温亦被重视起来,“会”和“展”真正捆绑在一起,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产业广为人知。<br> 而在会展经济概念启蒙阶段,其所谓“一比九”的乘数效应,几乎成了描述会展魔力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屡屡被提及。 <br><br> “会展热”难以避免 <br><br>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大范围的“会展热”,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会展场馆建设急速升温。几年前,大多数城市还要为办大型活动满大街找场地,甚至不惜征用临时建筑搭台凑场子;而现在,面积动辄数万平米、投资几个亿甚至十多个亿的展览场馆比比皆是,会展中心充任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不在少数,全国展馆总面积两三年内便实现翻番。市长们刚刚不用再为场馆不足发愁,又要开始为展馆吃不饱到处觅食。 <br> 硬件迅速升级的同时,会展在城市经济格局中的位置也开始重要起来。全国各类城市中瞄准“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区域会展中心”之类目标的超过30个,其中大多数城市还把这一目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发展规划;有近十个城市政府专门组建会展管理或协调机构,并搭建了“局级”、“副局级”、“处级”不等的架子,主要领导往往还要充任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组长之类的角色。 <br> 早几年开始就有人不时发出场馆过热的警示,然而在市长们中间引发不了共鸣。买方市场时代,发展会展经济这样的“无烟产业”确实前景诱人:除了场馆建设大都需要政府掏腰包,场馆建成之后只要有会议、展览来办,就不愁没有几万几十万的外地客流大把掏钱在本地消费----不光会展活动本身挣钱,还要为周边产业作出九倍的贡献。这样便捷而又无风险的撬动内需的魔棒,有几位市长能够不为所动? <br><br> “一比九”本末不可倒置 <br><br> 然而,正是因为会展业拉动作用被广泛宣扬,“一比九”的神奇效应备受重视,会展业被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九”的身上,作为源头的“一”则被漠视甚至淡忘。就好比大家都在考虑怎样将会展经济这只母鸡下的金蛋,放在烤箱里用什么样的温度、多长时间烘焙出尽可能大的蛋糕,却忘了让它下更多、更大的蛋,蛋糕才可能有足够的原料,而不是光靠膨化作用弄得又软又暄。 <br> 姑且不论对于发达国家适用的“一比九”的乘数效应,在中国很多城市表现为怎样的实际效果,单就这“一”和“九”的关系而言,“一”是基础,是本源;“九”是结果,是连带效应。因此可以说,会展经济的基础是会展活动本身,只有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将作为基数的“一”做大,才有可能将乘数效应发挥到极致,带来尽可能大的综合社会效益。 <br> 然而,很多城市在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大型展览请到当地之后,却没有能够把“一”做到尽可能的大----或者出于对会展的肤浅认识及对自身条件的盲目自信,或者是难以统筹协调城市机体各部分的职能,或者只注重短线利益期望“短平快”,无法为会展活动营造顺利进行的外部环境,“一”没有做足、作充分,何谈联动和辐射效应。 <br><br> 如何将“一”做大做足 <br><br> 会展业确实能够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现在很多城市提出要提高城市竞争能力,甚至有的提出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能够举办最高层次的国际化展览会。大型展览会的举办是对城市的全面考验:从经济发展水平到政府行政能力,从接待能力和水平到市民素质、环境质量。 <br> 然而,国内城市办展环境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展览主办单位不时发现:很多城市在招展时承诺的接待能力和条件,在办展时不断发生问题,尤其是一些中等城市。如东北某市举办的大型汽配展,因为接待能力不足,即便浴室的铺位都全部用作住宿,仍然有客商无处落足。而此前该市有关方面保证住宿绝没有问题。很多城市还在以办传统展销会甚至是庙会的认识来看待展览会,以为展览一开幕就万事大吉,全然没有考量大型展会客流大、在展场盘桓时间长等因素,交通、通讯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硬件的缺失可以短期内解决,对会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却难以一蹴而就。很多城市新建的会展中心动因都是政府要举办大型活动,因此原本主要服务于会展活动的展馆,很多时候需要满足额外的诉求:形象工程----要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功能综合----不光能办展,还要能开会、办演唱会甚至演杂技。因此,投资总额也就居高不下,几亿十几个亿规模稀松平常。只有等到真正运营场馆之时才发现吃了苦头,场馆多是中看不中用,浪费不小。曾经有一位沿海城市的市长参观上海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面对这个被公认为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展馆,这位市长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临时展馆什么时候重建?他的印象里边,展馆应该是很漂亮的标志性建筑。而实际上,商业展览会要求展馆的是满足单纯的展览功能,而不需要外表的奢华和多余的功能。 <br> 很多城市愿意为将展馆盖成标志性建筑一掷千金,在展馆建成之后,却为贪图蝇头小利,向好不容易请来的展览主办者和客商伸手盘剥。公安部门要求展览组织者提供几万、十几万的“保护费”;消防部门因为经济利益没有满足而公然大闹开幕式,不准展览开张;交通部门设置关卡,专门向参展商收费……主办单位的这类痛苦经历几乎不间断地在各地上演。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个城市的税务部门竟然把外来的专业性展览会当作农贸市场,要求每个展位每天缴纳50块钱的税费! <br> 不少展览组织者只好这样自嘲:这些城市这是在“开门迎客,关门打狗”!这样的办展环境只能够做成一锤子买卖,永远难以让大型展览主办者下定扎根的决心。 业内人士在评价国内城市的办展环境时,对城市会展设施硬件的建设水平迅速提升表示认同,但同时指出,会展环境的硬件条件不是仅仅指展馆,还要涉及交通、通讯、宾馆饭店、旅游等环节,硬件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会展城市必须审视自身,从最薄弱环节入手,才有可能带来会展环境的大步幅改善。 <br> 办展“软环境”的建设,更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工程。当前最突出的、最常见的“瓶颈”问题,要属行政机构在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保障的时候,难以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在行政效率、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会展活动一环受阻,全盘皆堵。 <br> 市长应立足“当好主人” <br><br> 过去一度流行的行政办会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政府发文、部门组团,很多城市得心应手;但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性展会,应是有投入、有产出、有订单,讲求连续性、品牌性。因此,行政办会的方式应淡出历史舞台。但这并非要求政府听任“市场调控”,对会展业放任不管。展览是个特殊的行业,办展需要与政府的不下十个部门打交道,同时还要与社会上很多行业发生关联。离开政府,离开特定的主管部门支持,很多事情都只能一筹莫展。很多主办单位都曾经历过一些城市政府某些部门的刁难和打击,而往往就是某一个部门、某一小部分人,为了部门、个人的蝇头小利,毁掉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br> 政府应该做什么?一位市长的表态很有见地:加强指导、协调,支持相关部门制定规则、做好主人,按照会展业的基本规律建立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br> 会展业是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性都市的试金石,而有志于在会展经济中掘金的城市市长是否懂得会展,能否为会展业的发展铺路架桥,将是其是否称职的重要标杆。 <br> 本周刊为推动国内会展城市的管理者廓清对会展经济规律的认识,更清晰明了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特组织业内专家制定了城市办展环境评价体系,在分析、对照各会展城市办展环境的各方面因素之后,希望能够为各会展城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这一活动能够继续得到各会展城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好展会网 )
(好展会网 )
免责申明:1.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
2.信息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对信息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做任何保证。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删除,联系方式qq:2119739037。